回收

您現在的位置:主頁 > 驗廠諮詢 > 供應商行為守則 >

生產守則總體檢:一個宏觀的分析

生產守則總體檢:一個宏觀的分析

生產守則,乃是跨國企業內部對生產活動的規範,究其條文多是對勞工權益及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然也正如同本專題所指出的,在實際運作層次上生產守則仍存有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有弱化生產守則功能之虞,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反動者藉以對抗勞工的藉口。試想,在生產守則仍無法保護轉包鏈最底層的家庭代工時;在生產守則有可能成為跨國公司的公關伎倆時;在生產守則欠缺獨立且公正的監察機制時;甚至在生產守則成為資方藉以抵制勞工籌組工會的理由時,我們又如何能對生產守則抱持著一種一派樂觀的心情呢?以上所言,只是就生產守則在實際運作時所暴露的種種問提出內部批判;除此之外,於此本刊亦將拉開視角,以一個外部批判的角度為生產守則進行定性,並據此提我們的幾點憂慮之處。
是陳舊,還是新穎?
首先,我們要指出的是,若是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生產守則仍然是處於當今國際間對藍色條款(social clause)討論的脈絡之中。眾所周知的,於當前國際資本主義面臨擴大再生產的壓力下,自由化、私有化及去管制化已成為當代主流之意識形態。而在這樣的跨國資本流動的大潮流下所引發的訂定國際勞動標準問題,則意外地引爆了更多的爭辯,許多藍色條款的原初設想都被此眾多爭辯所噴發出的煙硝給埋沒,因而讓藍色條款的問題如滾雪球般的愈滾愈大,也益加複雜。
充斥在這些爭辯之中的,不外乎是質疑北方國家以藍色條款來作為保護主義的特洛伊木馬、要不就是南方國家以經濟發展權(或訴諸文化差異性)來對抗北方主觀定義的人權價值。總之,這種種的爭議大約都可統攝於「公平貿易VS自由貿易」的框架下。而現今正如火如荼推動的生產守則運動,則是透過消費者運動方式,直接訴諸跨國公司內部訂定一定條件的生產標準。此種做法,主要乃在於規避國際藍色條款所引爆的南北國家或南北工會間的僵局,因而讓保護全球工人的工具失效。所以,當爭辯擴大進行時,隨著資本到處流竄而形成的極度剝削,也擴大進行著。是故,開發一套保障或提升勞動條件的方法,就顯得極為緊要。問題是,這套看似新穎的工人保護手段似乎回避掉先前藍色條款的核心爭議,但是否能順利拋棄掉許多先前的陳舊包袱,而換來一身輕鬆,抑或是招致了更大的危機與包袱,這是值得深究的。
生產面 vs. 消費面
此外,就生產守則的運動方式來談,不同于傳統生產面的(強調生產關係)、具對抗性的(凸顯勞資鬥爭)、政治性的勞工運動(指向國家機器),當今生產守則的推動,主要是由非政府組織在消費面上透過消費者運動對跨國公司造成壓力,進而要求跨國公司制定一套生產標準來約束旗下的供應商(supplier)與承包商(sub-contractor)。當然,此種由傳統生產面的鬥爭往消費面運動方式的轉移,相當程度上是為了因應世界資本主義再生產壓力之下,資本流動更加方便的現象,所造成一國之內工人運動的瓶頸(如臺灣的資本家以及國家機器最常拿『投資罷工』(investment strike)來恐嚇鬧工潮的勞工)。因為,當時下的國際勞工運動只是一句廉價而任意的口號時,對於跨國公司進行遊說施壓,似乎就成了當下便宜的手段。然而,從生產面的對抗撤退到所謂消費面的杯葛和抵制時,兩者的後設(meta-)世界觀,其實是有所差異的,更會因為這些差異而對於何為有效保障全球工人勞動條件手段的認知,也會有所差異。
質言之,鎖定跨國公司為窮追猛打的物件並要求其制定生產守則的背後,所透露的是『全球化』下的活躍主體—跨國公司—將是新紀元的新主宰者。而傳統工人運動所針對的國家機器,將會在新紀元之下顯得無足輕重,而遠遠地被跨國公司拋進歷史的洪流之中。因為鎖定跨國公司,針對跨國公司,所以也就是承認跨國企業是下一世紀的主宰者,並且強化它對勞工的控管(因為,傳統上屬於國家應該提供給其公民福利與權益保護的部分,全部由公司來提供)。
職是之故,這套生產守則背後所操持的邏輯(意欲以消費者運動對跨國企業造成壓力),讓我們不得不小心提防消費者運動,是媒體取向化的(將勞資鬥爭轉變成媒體鬥爭)、是去政治化的(將對準國家機器的矛頭轉向對準企業,並要求其提供保護)。亦即,未來將是以公眾意識(public awareness)取代階級意識。而公眾意識的提升竟是訴諸所謂的大眾媒體(mass media),更加令人難以相信在此種以媒體為憑藉所塑造出的意識並非是公眾意識(public awareness),而是散眾意識(mass awareness)。因為,媒體的效果並非是群性集結而是分化與原子化。因此,在消費者運動蓬勃發展的同時,則不無令人有懷疑勞工運動是否會被相對削弱。
更大的陰謀?
揆諸生產守則運動的發展,跨國企業在消費者運動的壓力下制定了生產守則,而隨之國際上又發展出了SA 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認證標準。這套認證有將跨國企業紛雜的生產守則統一化的作用,並且有一套建制化、規範化的認證過程(如此套體系中有所謂的社會認證師(social auditor),並將由其負責大部分的認證核准)。而SA8000的出現,除了免除掉前一階段因各生產守則的紛雜,而造成廠商適用實行上的重迭與困難的情形之外,其背後的潛藏的危險性更不容小覷。因為,當社會認證師以專業者姿態進行對廠商的社會責任認證時,此時專業者的認證剛好是拔掉了非政府組織的對於跨國公司不人道生產行為此批判的牙齒。亦即,當一個廠商宣稱得到SA 8000認證合格之時,想要對此廠方非難的民間組織或非政府組織,似乎其批評的基礎都被瓦解了。從傳統工人運動到生產守則運動,以致SA8000的出現,一路上景致的變遷是否相應著背後極大的陰謀:「工人運動(各國的勞動法律保障)→消費者運動(生產守則)→沒有運動(SA8000)」。也就是說,從這一路走來,工會到非政府組織,其存在的基礎都已被瓦解殆盡。
再者,勞動條件真的可以透過一套量化的標準加以衡量嗎?若每一家企業都取得了SA8000認證,想來也可進而得到消費者的信任,然諸如SA8000這樣的標準真的能改變生產過程中宰製、壓迫的管理形態本質嗎?抑或是反過來強化了當中的壓制?因為,當SA8000是與企業市場行銷相配搭之時,就會令人不得不產生許多質疑。例如,從與SA8000相仿的ISO 9000是國際品質認證體系可看出一些我們疑慮的端倪。當消費者集體要求消費品質之時,日本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開始實施,這一切要求就會轉進勞動現場,並對於實際從事生產的工人產生直接的影響和干預,這些干預往往也就以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強度或不舒服的勞動秩序作為展現(如隨時要注意每個產品的瑕疵環節)。所以,當我們發出勞動標準可以成為SA8000中的量化指標項的質疑之時,其實意謂著我們也擔心為了符合SA8000認證的廠商,被迫改變種種勞動現場的規律與秩序時,會反而倒過頭來造成現場工人的另一種壓迫。畢竟,勞動本來就應該是一種律動,一種在工作現場所協調出的互動,而不應該有一套規格化的范式讓工人遵循。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惡劣本質不作顛覆或改變之時,對任何產品製造過程的種種挑剔,輕易地就會被轉化成對從事生產工人的另一種與負擔與挑剔。
SA8000是市場潤滑劑?
SA8000除了具有上面所述及的危險性之外,事實上,SA8000所具有的另一項功能,可能更具破壞性。因為,當藍色條款成為國際競爭法規整套規範的一項之時,就不難發現藍色條款所深具的重大功能:「將世界各國的勞動法規的差異整平,免去公平貿易和自由貿易的爭執,以潤滑國際市場的形成和擴大」。此即,所謂的『競技場地的整平』(level playing fields)。所以,當藍色條款因南北衝突而無法藉由WTO用國家力量推行時,以跨國公司為訴求的SA8000就在世界市場上負起了這種責任。簡單而言,SA8000是一種國際許可的標準,當然有此項認證標幟的產品當然可以在世界市場上通行無阻,這不是為市場服務是為誰服務呢→一旦市場無遠弗屆之時,亦是其對人的掌控無孔不入之時。此種以市場為依歸,忽略以人為本位的設計,是否真的是一種保障全球工人勞動條件最佳手段,令人不得不持保留的態度。
小結
以上林林總總地提出了許多我們對於生產守則、SA8000等勞動標準的批判與疑慮之處,其實並非認為它全然毫無用處。我們知道,任何權利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任何權利的形成都是鬥爭下的產物,絕對不是某個國家或是企業的善意給予。在面對生產守則實際運作的種種問題時、在面對消費者運動這種去政治化的運動方式之時,我們知道,若要使生產守則能夠真正對勞工有所助益,能夠為勞工所用,最終能夠憑恃的仍然只有勞工運動而已!生產守則從來就不是最終的目標,最多亦不過是種手段罷了!只有讓鬥爭無處不在,工人也才會有真正獲得喘息的空間與機會!

 

上一篇:企業社會責任
下一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生產守則運動

友情提示:

上海超網作為驗廠咨詢品牌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優質的服務,專業的輔導”成功的輔導全國各地的眾多大、中、小企業順利通過了驗廠。選擇超網您就選擇了成功,選擇了放心! 全球經濟復蘇的今天,搶先壹步,不要猶豫,通過驗廠,讓您外貿訂單接不停!誠邀上門洽談業務,見證實力!

首頁 | 聯繫我們 | 集團介紹 | 人才招募 | 

上海超網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攜勝集團成員企業)

Copyright 2010-2011 TRANWIN A 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銀翔路655號

電話:0086-21-51029391

郵箱:chaowang@tranwin.org